
万客踏春续华章 非遗展馆单日迎客1.3万创纪录
清明风起,运河潮涌。4月5日,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迎来“运河春醒·非遗寻春”活动第二日,单日接待量突破1.3万人次,京津游客占比超七成。千年运河畔,非遗正以鲜活姿态演绎着春天的叙事诗。
唢呐声动运河畔,千年绝响续新章
非遗馆山东厅内,一管铜唢呐吹彻云天。非遗传承人鼓腮运息间,展现出山东大地的磅礴气势,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看,当千年唢呐遇见悠悠运河,非遗不再是历史回响,而是鲜活的时代强音——正如那绕梁余韵,必将随着大运河的碧波,流淌向更远的远方。
运河春色遇柳韵,非遗馆里话清明
在大运河非遗馆内“巳巳如意”摊位上,一束束青翠欲滴的柳枝整齐摆放,与古色古香的运河文化展陈相映成趣。工作人员执起碧绿枝条,将“清明戴柳”的寄寓娓娓道来——柳者留也,柳条吐绿象征生机,柔韧枝条寄托思念,编环戴首寓意平安。游客们驻足聆听,轻触柳叶,仿佛触摸到了流淌千年的运河文脉。
运河波映丹青色,木版轻拓年画韵
“棕刷轻扫、宣纸覆版、拓包匀墨”-------非遗馆天津厅内游客纷纷挽袖体验木版年画。木版上刷匀桃红、槐黄、石绿等传统矿物颜料,覆上宣纸后,用趟子从中心向四周推压,再小心翼翼揭起画纸,一幅财神年画跃然眼前。当指尖触碰梨木版的刻痕,当彩墨晕染出一幅幅朱红翠绿的画幅,杨柳青木版年画不再只是窗棂上的装饰,而成为一条流淌着的文化之河——从历史深处绵延而来,在无数双手中续写新的年轮。
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秉持传承运河文化,展示中国非遗技艺为理念,让游客实践体验中感知节气文化的深邃,在亲子互动中延续家风温情,更让大运河非遗文化展现出“见人见物见生活”的时代魅力。未来,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将持续以创新形式活化非遗,让历史的沉香化作时代的清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