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上一页

一船明月过沧州

发布时间:2025-04-07 08:14

         沧州,沧海之州,沧海变桑田之州。



         公元207年秋,52岁的曹操平定乌桓,统一北方,得胜回师,碣石观海,写下《观沧海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”。



         1954年夏,又有一位伟人东临碣石。61岁的毛泽东抚今追昔,感慨万千,写下《浪淘沙·北戴河》:“大雨落幽燕,白浪滔天,秦皇岛外打渔船。一片汪洋都不见,知向谁边?往事越千年,魏武挥鞭,东临碣石有遗篇。萧瑟秋风今又是,换了人间。



         碣石山,在今河北昌黎县,主峰海拔695米,是渤海近岸最高峰。当年,曹操登临碣石山顶,居高观大海。曹操俯瞰的沧海,应该就是今天的渤海吧。





         历史上的沧州,东临渤海,曾经是黄河的入海口。



         黄河改道前的河道为“禹河故道”,传说是大禹治水时疏导而成的河道,也是有汉字记载以来最古老的一条河道。黄河自今武陟东北流经河南北部,折北穿过河北中部,折东从沧州入海。





         春秋中叶(公元前602年),黄河发生第一次大改道。黄河在宿胥口(今河南浚县)决口,流经河南濮阳、河北大名、山东临清等地,最后在沧州进入渤海。这条河道一直持续到公元11年,称为西汉故道。



         黄河从沧州附近入渤海,稳定了2200多年。



         沧州有只闻名天下的铁狮子,人称“镇海吼”。



         古时,沧州一带滨临沧海,海水经常泛滥,海啸为害,民不聊生,当地人为清除水患,自动集资捐钱,请山东铸造师李云铸铁狮以镇遏海啸水患,并取名镇海吼。



         据《沧县志》记载:铁狮,高一丈七尺,长一丈六尺。背负巨盆,头顶及项上各有狮子王3字,右项及牙边皆有大周广顺三年铸7字,左肋有山东李云造5字。腹内、牙内外字迹甚多,然湮灭不全。后有识者谓是《金刚经》文。头内有窦田、郭宝玉字,曾见拓本,意系冶者姓名,字体为古隶。



         公元19世纪前,沧州铁狮子是站立在泥土地上的。清嘉庆八年(公元1803年),铁狮子被大风吹倒。据《沧县志》记载:有怪风自东北来,风过狮仆。到光绪十九年(公元1893年),铁狮子被重新立起,其下颌、腹部和尾部都已严重损毁。





1910年的镇海吼





1950年代的镇海吼





1956年的镇海吼





1984年的镇海吼





今天的镇海吼



         2001年4月据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测量,沧州铁狮子现身长6.264米,体宽2.981米,通高5.47米,重约32吨。



         按五代时期后周广顺三年(公元953年),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。



         现在,镇海吼经历千余年历史变迁依然矗立,只是它所处的位置,已经距离海岸线超过70公里。这就意味着1000多年来,渤海海岸线往前推进了70多公里。



         到了近代,渤海消失的速度更加惊人。1940年,渤海海域面积为8.09万平方公里,到了2010年,渤海面积只剩下7.65万平方公里。70年间渤海消失了近4400平方公里,平均每年缩小62.9平方公里。看来,渤海变桑田,不是危言耸听。





 



         今天,黄河不再是沧州的母亲河;沧州的母亲河是京杭大运河。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蜿蜒流经沧州城,海盐和漕运造就沧州千年繁华。



         300年前的清雍正年间,一个中秋之夜,山东诗人孙谔在京杭大运河乘船夜过沧州:长河日暮乱烟浮,红叶萧萧两岸秋。夜半不知行远近,一船明月过沧州。





         到了20世纪70年代,沧州大运河极度缺水,船舶停运。2019年以来,南水北调,生态补水,令断航40多年的大运河碧水丰盈,2022年上半年恢复沧州段全线通水,9月1日恢复旅游通航,一船明月过沧州重现